《中国化工报》:油气并重 油化并举

        经过1998年和2005年两次重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个上下游一体化、采炼销相配套的大型石油集团。“十一五”以来,该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西部规模最大的省属企业和全国财政贡献最大的地方企业。与2006年相比,2011年该集团销售收入由403亿元增长到1236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税费由144亿元增长到424亿元,年均增长24%。

  在发展的同时,延长石油集团也面临油气后备资源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精细化产品较少、产业链条较短等诸多问题,为此,集团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大力实施“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战略,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由单一石油向多种资源转变

  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相比,延长石油集团所拥有的石油资源面积非常有限,仅登记油气资源面积8.67万平方千米,而且主力勘探开发区属于特低渗透油田,开发难度大。资源接替严重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但是,集团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除石油之外还有丰富的天然气、煤、盐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集团领导班子在深入分析企业内外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并积极推进由单一石油资源向油气煤盐多种资源拓展,为“调结构、转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取得了突破。

  实现了千万吨级油田稳中有增。按照“省内省外并重、国内国外齐抓”的勘探思路,集团全方位多渠道拓展资源。陕西省内,“十一五”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19亿吨,新增含油面积931.44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01亿吨。陕西省外,集团在内蒙古地区已形成10万吨原油产能。国外勘探,在马达加斯加、泰国、中非、吉尔吉斯斯坦获得勘探开发区块面积64420平方千米。延长石油集团已从陕北一隅大步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同时,集团针对开采多年的“特低渗”、“超低渗”、“低品位”油田,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低品位资源开发的“延长模式”。“十一五”以来原油产量年均增长6.67%,2011年达到1232万吨,位居我国第五大油田。同时,集团由依靠新井求产量向新井增产与旧井挖潜相结合转变,推广应用丛式井、水平井等工艺技术,向老油区、老油层、老油井要产量。另外,集团还实现了一次采油向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相结合的转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集团实现了千万吨以上稳产增产,创造了我国低品位油田勘探开发的一个奇迹。

  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过创新地质认识,集团开展区域评价,相继打成了一批高产气井,累计探明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形成产能10亿立方米,建成了两个液化天然气厂和1个压缩天然气厂。天然气已经成为延长石油集团重要的资源接替。2011年该集团在延安甘泉下寺湾地区打成了中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并压裂产气,初步估算延长油气区页岩气资源量近18万亿立方米,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

  获得了一批煤炭资源配置。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全省含煤总面积约57000平方千米,累计探明资源量1700亿吨,煤炭保有量位居全国第3位。通过积极努力,陕西省政府已将巴拉素、波罗、西湾、魏墙、海则滩等井田配置给了延长石油集团,总面积约1006平方千米,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约186亿吨。

  岩盐和其他资源取得新进展。陕北盐田是国内罕见的巨型石盐矿田,远景储量达60000亿吨,超过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岩盐储量总和,且与煤油气等资源同储一地。延长石油集团坚持“油气煤盐”立体式勘探,在陕北北部区域钻遇了厚度大、连续性好、品味高的盐岩层。目前,延长石油集团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同一区域拥有油气煤盐四种资源的企业之一。

由单一炼油向油化并举转变

延长石油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和亮点是: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由单一炼油向油化并举转变。为解决集团原油加工集中度较低,炼油一、二次加工不平衡的问题,延长石油积极发展石油化工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了延炼300万吨/年常压及200万吨/年催化联合装置、120万吨/年连续重整、140万吨/年柴油加氢,榆炼180万吨/年催化等炼油改造项目;同时对全集团液化气和芳烃进行集中加工,延伸了炼化产业链;研究利用醚后混合碳四和企业自产的醋酸,发展醋酸仲丁酯项目;计划发展橡胶填充油、导热油等特征油品,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益。

  由油气煤盐单一转化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变。为做到原料相互利用,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延长石油集团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油气煤盐等资源优势,通过工业装置相互关联与生产工艺技术的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工艺路线的优化选择。目前,集团已启动建设榆林靖边、榆神、延安富县、洛川等大型化工园区和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项目。

  其中,榆林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是一个以煤、油、气为原料的综合性、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的化工园区。一期启动项目总投资233亿元,主要建设180万吨/年甲醇、150万吨/年渣油催化热裂解、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等装置及公用工程,预计2013年建成,2014年上半年投产。该项目开创了油气煤盐综合利用模式,被评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项目和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延安富县煤油气综合利用化工园区以煤、油田气、炼厂轻油为原料,建设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40万吨/年轻油裂解及配套装置,使碳利用率由35%~38%提高到70%以上。

  油煤共炼与煤直接液化相比,具有氢耗低、投资低、转化率高等优势,同时也可实现劣质渣油的深加工。目前,延长石油集团正在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油煤共炼技术研发和中试,已开工建设45万吨/年油煤共炼工业示范装置,计划2013年投产。

  延长石油集团正在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陕北煤化工二氧化碳(CO2)捕集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示范项目》,探索建立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机制。“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形成陕北煤化工CO2捕集、储存、运输工业化成套技术,建成40万吨/年的CO2捕集装置,建立15平方千米、100个注采井组、近400口油井的示范基地,年埋存CO215万吨以上。

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科技创新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支撑。延长石油集团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和科技支撑型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构建具有延长石油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集团建立了三级科技经费投入体系,科技经费由2007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亿元;搭建了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整合形成了延长石油研究院、西北化工研究院、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陕西省轻工业研究院和北京石化工程公司等5个科研设计机构;打造科技研发平台,已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化工产品中试基地、10大研发试验平台、4个重点实验室和3个科技产业园区;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延长石油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2项、陕西石化科学技术奖21项、申报专利143项、授权69项,获得“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企业”和陕西省“创新型企业”称号。集团承担了国土资源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页岩气高效开发示范工程》研究,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成了五个注水示范区和提高采收率示范工程,直接经济效益达50亿元以上;承担的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为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开展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技术示范项目。延长石油集团依托自身资源、资金等优势与国内外技术公司、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目前,集团正在开展醇油联合制烯烃技术研发及2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建设,将开辟一条多原料生产烯烃的工艺路线;同时还开展20万吨/年油醇制芳烃、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天然气无氧芳构化等中试及工业示范项目。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三是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集团计划到“十二五”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9万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00名,高级工程师3000名以上。

  展望未来,延长石油集团将在“十一五”形成油气煤盐综合发展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十二五”形成油气煤盐综合发展产业格局,“十三五”全面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集团2012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冲刺世界企业500强;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年原油产量1500万吨,天然气产能100亿立方米,原煤产能40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各类化工产品总量超过1000万吨,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